April 6, 2019

 

感謝天主在4月6日的「聖言無疆界」中,透過摯愛神師賜給各兄弟姊妹在聖週前一個反省的機會。神父帶領我們細閱《路加福音》的第9章,分析路加巧妙地將每段細心安排,像三文治,一層一層,藉著同一件事或同一個名字,把第一層和尾層相連起來,中間的一層縱使看來沒有相關的描述卻是高峰。

《路加福音》9:1-6跟第9:57-62節相關:

9:1-6 宗徒的使命
耶穌召集了那十二人來,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,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,派遣他們去宣講天主的國,並治好病人,向他們說:「你們在路上什麼也不要帶,也不要帶棍杖,也不要帶口袋,也不要帶食物,也不要帶銀錢也不要帶兩件內衣。你們無論進了那一家,就住在那裏,直到從那裏離去。人若不接待你們,你們要離開那城,拂去你們腳上的塵土,作為反對他們的證據。」他們就出發,周遊各鄉村,宣傳喜訊,到處治病。

9:57-62 基督徒必須拋棄一切
他們正走的時候,在路上有一個人對耶穌說:「你不論往那裏去,我要跟隨你。」耶穌給他說:「狐狸有穴,天上的飛鳥有巢;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。」又對另一個人說:「你跟隨我罷!」那人卻說:「主,請許我先去 埋葬我的父親。」耶穌給他說:「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罷!至於你,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。」又有一個人說:「主!我要跟隨你;但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。」耶穌對他說:「手扶着犁而往後看的,不適於天主的國。」

路 9:1-6 的重點是耶穌叮囑十二宗徒傳教時所要理行的,實在是耶穌自己一直在做的事:例如驅魔,治癒人,傳福音,宣告天國的來臨等等 ── 這些都是身為一個宗徒的使命。

神父提醒我們四旬期不單是要做補贖或做一些犧牲,而是應該反省:
我怎樣能夠做一個更好的教友?
我過去是否做到一個好的門徒?
我現在怎樣能夠做得更好?

從閲讀路9:1-6,我們看到門徒的責任是應該為別人驅魔。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會遇到真正附魔的人,不過附魔的方式有很多:例如懶惰、貪心、說謊等,都是因為受魔鬼的影響而成就的。雖然人有自由的選擇,但人往往選擇和魔鬼合作。所以「驅魔」實際上是幫助別人驅除陋習,改正他們的選擇,從而改變生命。雖然我們不是每人都是醫生、護士,但是我們都能醫治別人:例如陪伴老人家聊天,探望患病的朋友等,都是治癒人們的心靈。若果朋友沒有信心,亦可以鼓勵他們,這些都是醫治別人的方法。又如傳福音,帶給人希望,讓人感覺到生命不是那麼悽慘,世界不是那麼黑暗,因為耶穌是希望的泉源。

在路9:57-62,耶穌提及「狐狸有穴,飛鳥有窩,人子沒有枕首之所」。正如耶穌出外傳教、驅魔、醫治人時是沒有休息和停頓,也沒有安全的地方可以棲息。但身為門徒的不要為了缺乏安全感而擔心。

神父續說: 「讓死人埋葬死人」。其實耶穌是説世界與天國都有各自的原則及挑戰,祂告誡傳教的時候,要用天國的角度去看待事情,不要首先顧及現世的需要。神父比喻説,如果敘利亞和伊拉克發生戰爭是在我們周邊,我們首先顧慮的當然是自身及家人的安全。但對於修道人,從發願那天起,已許諾為了福音及為了拯救人的靈魂,會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。我們也應該反省,天國的要求是比這世界的要求重要得多。

神父再提醒我們,有多少次雖然已經決定要實行的事,但因相比過去,可能發現因以前的選擇較好,而半途放棄?出去傳教、驅魔、都有一定的挑戰性。總結以上的章節第9:1-6節,是描述使命本身的範圍,而第9:57-62節則是敘述傳教遇到的挑戰。

第二層:9:7-9 黑落德的不安
分封候黑落德聽到發生的這一切事,猶豫不定,因為有些人說:「若翰從死者中復活了。」但另有些人說:「是厄里亞出現了。」還有些人說:「是一位古先知復活了。」黑落德且說:「若翰我已經斬首了;而這人到底是誰?關於他,我竟聽到了這樣的事!」便想法看看他。

宗徒出外傳教,國王黑落得的反應是好奇,很想知道耶穌是誰,又渴望見到耶穌。這是傳教其中一個效果;有些人只是好奇,而有些人想深層認識。

9:51-56 容忍
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,就快要來到,他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,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面走;他們去了,進了撒瑪黎雅人的一個村莊,好為他準備住宿。人們卻不收留他,因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。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,便說:「主,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,焚毀他們嗎?」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。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。 

撒瑪黎雅人不接受耶穌,請求耶穌不要經過他們的鄉村。傳教有時候會成功,有時候會失敗。人們立即相信並不代表傳教成功,可能只是好奇吧!但有些時候好奇心會驅使人進一步接受耶穌。不過有些人卻像黑落德,好奇後還是冥頑不靈。另外一種反應就是心硬得由始至終完全沒有接受,要求耶穌離開。可是我們要注意的並不是撒瑪黎雅人的反應,而是宗徒們的反應。雅各伯及若望很生氣,要求上天降火,焚毀撒瑪黎雅人。宗徒們的反應值得我們反省,當我們面對失敗時會怎樣?只會歸究他人,抱怨因為他人不合作,而引致我們不成功?

因雅各伯及若望的反應,耶穌便教訓他們應當怎樣面對失敗。為甚麼雅各伯及若望會有那樣反應?是否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?是否因為他們過份驕傲,以為自己甚麼都可行?在路9:1-6,宗徒們成功驅魔,治癒病人,一向覺得自己很威風。卻沒想到另一群人令他們覺得自卑,覺得失敗。他們懊惱的不是撒瑪黎雅人,卻是他們自己的失敗。

其實很多人也是因惱恨自己,而選擇發洩在其他人身上。我們在四旬期應該學習,回憶以往我們失敗的時候是怎樣反應?我們應反省,讓這失敗的經驗看作學習的機會,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要。別人不接受你,不要怪責自己,從中思考,若果已經盡了自己的責任,便把其他的交托給天主。

第三層 9:10-17 宗徒復命與初次增餅
宗徒們回來,把所行的一切報告給耶穌,他遂帶着他們私自退往一座名叫貝特賽達的城去了。群眾一知道,也跟隨他去了;他就迎接他們,給他們講論天主的國,並治好了那些急需要治療的人。天將要黑的時候,那十二人前來對他說:「請遣散群眾,叫他們往四周村莊田舍裏去投宿尋食,因為我們這裏,是在荒野地方。」耶穌卻向他們說:「你們給他們吃的罷!」他們答說:「我們不過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,除非我們親自去給這一切人購買食物。」原來男人大約有五千。他卻對自己的門徒說:「叫他們分夥坐下,約五十人一夥。」門徒就照樣做了,叫眾人坐下。他遂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,望着天祝福了,擘開遞給門徒,叫他們擺在群眾前。眾人吃了,也都飽了;把他們所剩的碎塊,收集了十二筐。

耶穌動了憐憫的心,向群衆講道。直至晚上人們飢餓,門徒本意是請他們離開,但是耶穌吩咐門徒要給群眾食物。這些章節是講及人的飢餓,人們飢渴天主的說話 ── 我們在四旬期有沒有飢渴天主的聖言?耶穌滿足了他們靈性的渴求和肉體的飢餓。

「五餅」可以代表五官,「二魚」代表新約及舊約。要研究新約及舊約,必須用五官去看、去聽、去講、去嗅、去觸摸。要真正實行用五官去看聖經,便必須踏上聖地才可以觸踫聖言深處。要了解聖經並不是那麼簡單,最佳途徑是往以色列朝聖,用五官去經驗福音。在聖地嗅到那些香料,樹木,雨水的味道,全都是耶穌親自經驗過的。所以,「五餅二魚」其實是敘述人對天主聖言的飢渴。我們需要用五官去閱讀聖經,用五官去感受新約和舊約。只是用腦強記聖經章節是沒有意義的,重要的是用心感受。我們要用五官去經驗聖言,因為聖言不是一本書,聖言是一個人,是復活的主耶穌基督。

9:46-48 謙遜與容忍
他們心中起了一個思想: 誰是他們中最大的。耶穌看透了他們的心思,就領來一個小孩子,叫他立在自己身邊,對他們說:「誰若為了我的名字收留這個小孩子,就是收留我;誰若收留我,就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;因為在你們眾人中最小的,這人纔是最大的。」

耶穌指出門徒飢渴的是權力,他們競逐誰是最大,誰可以坐在耶穌的左或右邊。所以飢渴的對象是絕對重要的,如果以天主為目標便是對的。如果是為權力、錢財、自己的利益為優先,那麼就是犯錯。門徒選擇錯的對象,人們飢餓時被他們趕走,當耶穌預告自己快要死亡時,宗徒們便立刻爭權奪利,那是指出宗徒也不是完美的,也會選擇錯誤,我們也應為此反思過往!

9:18-21 伯多祿明認基督
有一天,耶穌獨自祈禱,門徒同他在一起。他問他們說:「眾人說我是誰?」他們回答說:「有人說是洗者若翰;有人卻說是厄里亞;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。」他問他們說:「但你們說我是誰呢?」伯多祿回答說:「天主的受傅者。」但耶穌嚴厲囑咐他們,不要把這事告訴人。

現在伯多祿知道耶穌的真正身份是默西亞。這個故事是和 9:49-50 相關:若望說:「老師!我們曾看見一個人,因你的名字驅魔,就禁止了他,因為他不與我們同夥。」耶穌卻向他說:「不要禁止!因為誰不反對你們,就是傾向你們。」

以上章節我們看到有不是門徒的人,也能以耶穌的聖名去驅魔。所以耶穌的身份對一個門徒是十分重要。如果我們不依靠耶穌,我們的使命,工作也會失敗。憑着耶穌的聖名,才會成功,在四旬期讓大家慢慢培養這習慣。

神父補充這幾年教會強調慈悲耶穌的敬禮,其實在第十三、十四世紀已有供奉耶穌聖名的敬禮,而且是源於聖經。慈悲耶穌的由來是有其政治背景,本來只是一個波蘭的傳統,與其他國家沒有關係。大約在1908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,當時有一個叫Prussia的大國,包括德國、波蘭北方那些區域和國家。後來那些國家漸漸地瓦解,於是各國都希望獨立。倘若要獨立便要擴闊板圖,當時的波蘭有些土地被其他國家佔據。雖然同是波蘭的地區,人民説同一語言,可是已分裂成幾個國家。推崇慈悲耶穌本意是希望波蘭合一,並給予一個身份。耶穌聖心畫像紅白兩色的光喻為波蘭的國旗,聯合波蘭這民族。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波蘭便漸漸形成一個獨立國家。

另外一層便是 9:22 所講述耶穌告訴門徒他將會死。「人子必須受許多苦,被長老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,並且要被殺;但第三天必要復活。」

9:43-45
眾人都驚訝天主的偉大。當眾人驚奇耶穌所作的一切時,他向自己的門徒說:「你們應謹記這些話:人子將要被交於人手中。」但他們不明瞭這話,這話為他們還是蒙蔽着,不叫他們了解;他們又怕問他這話的意思。

後面兩段敍述都是告白耶穌將會死亡,而第9章也指出衪將於會在兩星期後死亡,接著便是復活,這就是宗徒們傳福音的內容。總括耶穌的死亡與復活,這便是福音。不過我們在 9:45 看到宗徒們否認,不明白,不能接受,也不發言,因為他們害怕那一天會來。所以外出傳福音,在於今世同樣不單旁人不接受,有時自己的團體也不接受。

令外一層 9:23-26 門徒當跟隨師傅
他又對眾人說:「誰若願意跟隨我,該棄絕自己,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。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,必要喪失性命;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,這人必能救得性命。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,卻喪失了自己,或賠上自己,為他有什麼益處呢?誰若以我和我的話為恥,將來人子在自己的光榮,和父及眾聖天使的光榮中降來時,也要以這人為恥。」

耶穌表明做門徒的條件,是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。回看耶穌較早前提過,當祂到了耶路撒冷時會死亡,如果我們是門徒也會害怕吧!我們或許會覺得要放棄家庭,工作等一切是否值得?這正就是四旬期的挑戰。四旬期就是要人天天死於舊我,這是作為門徒的一個重要條件。正如本篤會的會士,他們的發願,不單是神貧、服從、貞潔,他們更發願,日日死於舊我、日日悔改。

以上跟 9:37-43 有關 – 治好附魔的兒童
第二天,他們從山上下來,一大群人來迎接他。看,從群眾中有一個人喊叫說:「師傅,求你憐視我的兒子,因為他是我的獨生子;魔鬼一抓住他,便使他突然狂叫,使他痙攣至於吐沫,叫他筋疲力盡了,還是不肯離開他。我求了你的門徒把魔鬼逐出,他們卻不能。」耶穌回答說:「哎!無信而敗壞的世代!我同你們在一起,並容忍你們直到幾時呢?領你的兒子到這裏來罷!」當他走過來時,魔鬼還把他摔倒,使他痙攣。耶穌一叱責邪魔,就治好了孩子,把他交給了他的父親。眾人都驚訝天主的偉大。當眾人驚奇耶穌所作的一切時,他向自己的門徒說:「你們應謹記這些話:人子將要被交於人手中。」

在9:23-26我們看到要跟隨耶穌便要放棄一切,再看看 9:1-6 門徒成功驅魔,現在 9:37-43又提到門徒的失敗,為甚麼他們會失敗呢?是因為耶穌不是和他們在一起,當耶穌在山上顯聖容 (9:28-36) 時,宗徒們在山下驅魔。當他們沒有和耶穌在一起時,他們便失敗,不能驅魔。即使我們齊備做門徒的條件,也不代表我們便經常有耶穌在旁。我們要與耶穌建立關係,是需要時間培養,慢慢在愛內成長。如果我們能夠與耶穌成為真正的好朋友,祂便會經常留在我們身邊。人與人的關係既不可能立時建立,與神的關係更不可能那麼簡單。我們的肉身是被時間及空間限制,而天主是無形的,是時空的主宰。所以我們需要學習與耶穌建立關係,不是放棄一切跟隨耶穌便足夠。

第9章中間的故事就是最重要的,就是在27-36 耶穌顯聖容
「我確實告訴你們:站在這裏的人中,就有幾個在未嚐到死味以前,必要看見天主的國。講了這些道理以後,大約過了八天,耶穌帶着伯多祿、若望和雅各伯上山去祈禱。正當他祈禱時,他的面容改變,他的衣服潔白發光。忽然,有兩個人,即梅瑟和厄里亞,同他談話。他們出顯在光耀中,談論耶穌的去世,即他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。伯多祿和同他在一起的,都昏昏欲睡。他們一醒,就看見他的光耀和在他旁侍立的兩個人。那二人正要離開時,伯多祿對耶穌說:「老師,我們在這裏真好!讓我們搭三個帳棚:一個為你,一個為梅瑟,一個為厄里亞。」他原來不知道說什麼了。他說這話的時候,有一片雲彩遮蔽了他們。他們進入雲彩時,門徒們就害怕起來。雲中有聲音說:「這是我的兒子,我所揀選的,你們要聽從他!」正有這聲音時,只見耶穌獨自一人。在那些日子,他們都守了秘密,把所見的事一點也沒有告訴任何人。

顯聖容的開頭和結尾,也像三文治般一層一層。其實顯聖容該在八月底慶祝,不過每年四旬期第二個主日的讀經都是關於耶穌顯聖容。因為顯聖容是四旬期的高峰,提醒我們在四旬期是顯聖容的好機會。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罪人,不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天主的肖像。四旬期是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棄絕人性的罪過, 在四十天的路程,重顯失落了的天主的肖像。

在9:31梅瑟和厄里亞是在談論耶穌的去世,原文是 ”Exodus” ── 「出谷」。談論耶穌的出谷,是肯定耶穌要走那條路,要離開北方去耶路撒冷。到達耶路撒冷後,有另一個目的地。看9:51節「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,就快要來到,他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」現在明白耶穌要去的終點不是耶路撒冷而是天國,梅瑟和厄里亞和耶穌在談論的就是這個「出谷」,離開這世界返回父家,而返回的路是必須經過耶路撒冷。

四旬期為我們都正是一樣,我們必須經過四十天的淨化旅程,才能顯出天主的聖容,是一條必經之路。但是到底應該怎樣走呢?就是要走向耶路撒冷,耶穌死亡和復活的地方。透過這旅程耶穌得以成全,所以我們必須走向自己生命中的耶路撒冷,我們必須死於舊我,才可以與基督一起顯聖容,成為一個新的創造。

《路加福音》第九章在開始的時候,説明門徒的身份和入門的條件,身為門徒面對成功與失敗應有的態度,而中間部份是說明門徒是要跟隨耶穌顯聖容。

四十天的四旬期,是一個學習的機會。神父鼓勵大家,如果經過了四十天的旅程,學習了還是做不到,不必灰心,更不要放棄。神父希望大家再細閱第9章作反省,可能改正情況後,我們能夠在復活節之後,與基督一起顯聖容!

 

 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