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vember 4, 2017

2017 11 04 WWB poster - for website

11月4日,又是我們非常期待的「聖言無彊界」。我們再一次超越地域進入了聖言的旅程,從不同的角度去加深我們對聖經的認識。聖言的醒悟,加上反省及默想,挑戰自己是否能在面對困難時,會更加接近天主。

神父提醒我們,將臨期快到,而今年禮儀年歷的最後主日,將會慶祝「基督君王節」。因為今年是瑪竇年,所以「基督君王節」會採用瑪竇福音的25章31至46節:

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,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,那時,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, 一切的民族,都要聚在他面前;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,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: 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,山羊在左邊。  Presentation1

那時,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:我父所祝福的,你們來罷!承受自創世以來,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罷!因為我餓了,你們給了我吃的;我渴了,你們給了我喝的;我作客,你們收留了我: 我赤身露體,你們給了我穿的;我患病,你們看顧了我;我在監裡;你們來探望了我。那時,義人回答他說:主啊!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,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? 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,而收留了你,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? 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,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?   君王便回答他們說:我實在告訴你們: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,就是對我做的。

然後他又對那些在左邊的說:可咒罵的,離開我,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罷! 因為我餓了,你們沒有給我吃的;我渴了,你們沒有給我喝的; 我作客,你們沒有收留我;我赤身露體,你們沒有給我穿的;我患病或在監裡,你們沒有來探望我。 那時,他們也要回答說:主啊!我幾時見了你饑餓,或口渴,或作客,或赤身露體,或有病,或坐監,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?那時,君王回答他們說:我實在告訴你們: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,便是沒有給我做。 這些人要進入永罰,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。」

整個瑪竇年主日福音的主題,就是「天國」。在基督君王節的福音,説出天國已經臨在,眾人都要受到審判。瑪25:34 「你們來罷!承受自創世以來,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罷!

瑪竇福音內的君王是一位大審判者。君王把綿羊及山羊分開得很清楚。綿羊得到君王的讚賞,而山羊却得到責駡。君王是憑甚麼定義來分別牠們呢?又怎樣界定牠們會接受怎樣的對待呢?

其實準則是瑪竇福音內的六樣德行,而君王的審判是基於他們「有」或「沒有」對這些最小的兄弟給予幫忙:

瑪25:35-36「我餓了,你們給了我吃的;我渴了,你們給了我喝的;我作客,你們收留了我: 我赤身露體,你們給了我穿的;我患病,你們看顧了我;我在監裡;你們來探望了我。

瑪25:41-42「我餓了,你們沒有給我吃的;我渴了,你們沒有給我喝的; 我作客,你們沒有收留我;我赤身露體,你們沒有給我穿的;我患病或在監裡,你們沒有來探望我。」

son of god君王說:「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,就是對我做的。

審判就是進入天國前的最後過程。從瑪竇福音第三章開始,耶穌宣佈天國來臨以後,衪就用行動來表現及顯示給我們,甚麼是天國的基礎。耶穌行奇蹟,治癒病人,幫助弱小等等,都是祂教導門徒們對各兄弟作出的行為。神父再次提醒我們,為準備天國來臨,我們必需要做善良的事,慈悲的行動,就如瑪竇福音內的六樣德行。

不過很多時侯, 人所飢餓的其實是如德蘭修女說:「人飢餓的是望德,是寛恕,是慈悲。」神父希望我們在迎接聖誕節之前,也能做到這些。就讓我們好好地預備自己迎接主的來臨。

神父再強調瞭解聖言的另外層面。他說在這比喻裏,君王說:「當「我」餓了…..當「我」渴了….. 當「我」患病…..當「我」赤身露體…..」。我們突然發覺這位君王又不是那麼光榮;衪餓,衪渴,衪患病,衪赤身露體。原來這位君王是個受苦的君王。通常在「基督君王節」我們都會聽到歌詠團唱頌基督得勝的歌曲,而神父也會穿上金色的祭衣。很多時候,在禮儀中,我們忘記了這段福音其實是在敘述一個受苦的君王;衪顯現在病痛的人身上,衪顯現在貧窮的人身上。

德蘭修女就是因為體會到這一點,所以當她在路邊看見一個被人遺棄的人,德蘭修女看到耶穌在他的身上。德蘭修女在最痛苦和弱小的兄弟身上,看見耶穌。

「基督君王節」就是要我們學習,怎樣服侍這位君王。不是像在瑪竇福音開始的時候,耶穌出生時,受到三皇帶備貴重的禮品,遠道前來叩拜,享受光榮 — 「他們走進屋內,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,遂俯伏朝拜了他,打開自己的寶匣,給他奉獻了禮物,即黃金、乳香和沒藥。」瑪2:11。

其實我們要獻給君王的是:多些時間,多些慈悲,多些寛恕。現在的君王,是被出賣的,是受苦受難的。「基督君王節」彰顯了君王的慈悲——其實有聖週五的感動。

在這段福音內,耶穌兩次提及「最小」的兄弟:

瑪25:40「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,就是對我做的。

瑪25:45「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,便是沒有給我做。

耶穌最小的兄弟是誰?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仔細閱讀經文,最小的兄弟正是衪的門徒,是跟隨衪的人。其實耶穌是想告訴外邦人,對最小的兄弟所做的事,就是對衪做的事。若這樣理解領悟,我們就是最小的兄弟;我們是飢餓的,患病的,赤身露體的。當面對困難及無助,不可以解決時,我們也感到痛苦及失望。但是我們的痛苦就是耶穌的痛苦,我們的飢餓就是耶穌的飢餓。我們和耶穌在痛苦中合一,我們全部痛苦的經驗,就是和耶穌合一的機會,就是和耶穌一起的經驗。那麼,我們就會從另一個角度看痛苦。IMG_0508

神父説他時常想起,當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到訪聖地時,他已經七十多歲,受盡帕金遜病的煎熬,身體不好,行動不便。但當他到「哭牆」時,他堅持自己很艱難地走向哭牆,不要助理參扶。教宗跟隨猶太人的習俗,嘗試用有限的力量把小小的祈禱紙張塞進哭牆的裂逢中,都不能成功,最後由身旁的辣彼 (Rabbi) 代勞。就是因為教宗這樣的行動,當地的猶太人和穆斯林都看在眼裏,認為這個老人家是主派來的使者,教導他們如何面對痛苦,因為痛苦是有價值的。

而對於我們作為基督的跟隨者,教宗這樣做是有什麼意義呢?教宗就是生活出瑪竇福音的精神。因為教宗對人的痛苦有深刻的體會,認識痛苦的奧秘,所以給我們立榜樣,告訴我們痛苦的價值—-就是和耶穌的痛苦相連,分担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。當神人的痛苦連在一起的時候,天國的恩寵就會臨在。

當教宗逝去那天,聖地的穆斯林商店,學校等都停頓一天,去尊崇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。教宗的痛苦,聯繫了信仰,使我們明白痛苦是有價值的。我們要緊記「基督君王節」的訊息,因為我們就是耶穌說最小的。我們軟弱的時候,也要學會謙虛,接受他人的幫助,因為當我們接受幫助,也是讓他人有機會幫助耶穌,因為我們在痛苦中是不能和耶穌分離的。

聽到這裏,真的感受到耶穌的愛,也感受到作為天主教徒,跟隨耶穌,就是最小的,亦即是可能會被迫害,欺負,或受痛苦。但只要我們將痛苦結合於基督內,將自己的苦痛與基督相連,就能明白痛苦的意義。

為加強我們進一步了解聖經的奧秘,神父選讀了瑪25:1-13 「那時,天國好比十個童女,拿著自己的燈,出去迎接新郎。她們中五個是糊塗的,五個是明智的。糊塗的拿了燈,卻沒有隨身帶油;而明智的拿了燈,並且在壼裡帶了油。因為新郎遲延,她們都打盹睡著了。半夜有人喊說:新郎來了,你們出來迎接罷!那些童女遂都起來,裝備她們的燈。糊塗的對明智的說:把你們的油,分些給我們罷!因為我們的燈快要滅了!明智的答說:怕為我們和你們都不夠,更好你們到賣油的那裡去,為自己買罷!她們去買的時候,新郎到了;那準備好了的,就同他進去,共赴婚宴;門遂關上了。末後,其餘的童女也來了,說:主啊!主啊!給我們開門罷!他卻答說:我實在告訴你們:我不認識你們。所以,你們該醒寤,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,也不知道那時辰。

相信我們一般對這比喻的看法都會比較直接。有些人像五個明智的童女,早就凖備好自己,帶了燈及添了油,前去迎接新郎。如果新郎是耶穌,我們是明智的天主教徒,這比喻就好像說我們做好自己,好好的裝備迎接耶穌隨時的來臨,耶穌歡迎有準備的一群進入天國。而五個糊塗的童女,就是比喻沒有作好凖備,沒有聽從耶穌教導的人。當耶穌來到時,才四處慌忙張羅,到最後耶穌拒絕他們進入天國。IMG_0511

神父卻帶出另一種聖經的喻意。當那五個糊塗的童女問五位明智的借油時,如果明智的童女是比喻好的基督徒 ,他們竟然會拒絕分油給別人?這樣不是太自私嗎?神父重申瑪竇福音藉著這相反的比喻「reverse parable」引導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基督徒。新郎其實是沒理由會遲到的,但是新娘就容許遲到。比喻中說的新郎如果是耶穌,莫非祂也會遲到嗎?還有另一㸃要黙想的是,明智的童女,準備了那麼多油,莫非她們對新郎沒信心?她們真是在信仰角度明智的代表嗎?抑或她們的信德還不及另外糊塗的五位,只迎接耶穌的來臨? 又好像某些人,被朋友邀請去赴宴,還是先吃些東西,因為質疑朋友食物的質素和時間。這樣的態度是明智嗎?好比我們信德的程度?當明智的童女拒絕借油給糊塗的童女,這行為是自私的表現,為甚麼福音寫出自私的態度為明智呢?最後新郎出現時,居然不給糊塗的童女入去參加婚宴。又是喻意甚麼?其實中東地區的習俗是很歡迎鄰居,友人等參與婚宴,一定不會關上門佢人於外。所以整個比喻,就好像說相反的話。我們在讀聖經的過程中,其實應多些思量,不要只看表面意思,從不同的角度去反省及默想。

耶穌教導我們要背上十字架跟隨衪,我們作為基督徒要在任何環境下學習基督,就算遭受仇恨、威脅、逼害都不要退縮,要忠信於耶穌這位受苦難的君王,學習基督對天父無限的信靠。

今次硏讀聖經,再次使我們眼界大開,雖然不能立刻參透神父的深度思考,也就因如此,讓我們更希望了解,尋求和探索聖言的智慧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