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erusalem 耶路撒冷

Jerusalem ~ the Holiest Place on Earth

耶路撒冷舊城是猶太教、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,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視為自己的聖地,是他們心目中最神聖的城市。耶路撒冷希伯來文原意是「和平之城」。住在耶路撒冷當地的居民,見面或道別都會互道:「Shalom!Shalom!」意思是有和平之意。然而幾千年來,聖城先後遭到不同民族的征伐,摧毀和重建,正可謂歷盡滄桑,多災多難,這「和平之城」卻始終難得和平!「請為耶路撒冷祈禱和平:願愛慕你的人獲享安寧。」(詠122:6)

Judaism 猶太教的聖城

1980年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,將耶路撒冷定為以色列「永恒和不可分割」的首都。耶路撒冷自古至今,都是以色列的精神首府。達味恭迎約櫃到耶路撒冷,切願為天主的約櫃興建殿宇,心願結果由他的繼位者撒羅滿實現。約櫃代表天主與以色列人所訂立的盟約,不論是在曠野流浪時代保存在帳幕中,或日後被供奉在聖殿內,都是一個特選的天人交往地點,一個祈禱和奉獻祭品之所。聖殿和由它延伸所包括的耶路撒冷城,是猶太教的中心。《聖詠集》滿是緬懷耶路撒冷的詩歌 :「耶路撒冷!我如果將你忘掉,願我的右手枯焦!我若不懷念你,不以耶路撒冷為喜樂,就寧願我的舌頭緊緊貼在我的上顎!」(詠137:5-6)

Islam 穆斯林的聖城

穆斯林 (Muslims或稱回教徒) 視耶路撒冷為他們的聖城al-Quds,緊隨麥加 (Mecca) 和麥地那 (Medina) 之後。他們把部份的希伯來和基督徒聖經,歸入他們的傳統內,他們不但尊崇先知穆罕默德,也尊敬耶穌、亞巴郎、達味和梅瑟等,視他們為他們真主Allah的先知。對穆斯林來說,那塊在岩石寺內的大石 (摩黎雅山的岩石Rock of Mount Moriah),即聖殿曾矗立的地方,可能是達味安置约櫃的地方,也可能是亞巴郎曾受試探,要祭獻自己兒子依撒格的地方。穆斯林更以詳盡的文學,描繪一個美妙古老的傳說;先知穆罕默德曾騎著一匹駿馬,飛到耶路撒冷來,在這塊大石上下了馬,然後被提升天。

Christianity基督徒的聖城

耶路撒冷不僅是基督徒的精神中心,更是信仰的核心。基督徒承襲了全部猶太聖經《舊約》,耶路撒冷更與耶穌、宗徒和初期教會有密切的關係,成了基督徒的救贖標誌,是眾人共融團結的象徵。耶路撒冷是見証耶穌死而復活的城市,是基督徒與復活的基督相遇的地方。雖然現在地上的耶路撒冷仍遭到踐踏,許多聖經遺址已蕩然無存,但我們在復活的基督身上,已經預見到天上的耶路撒冷 :「我看見了一個新天新地,因為先前的天與先前的地已不見了,海也沒有了。我看見那新耶路撒冷聖城,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,就如一位裝飾好迎接自己丈夫的新娘。」(黙21:1-2)

Jerusalem – Center of the Earth

耶路撒冷位於海拔約2540呎的山地上,高出死海約3960呎,高出地中海約2493呎。耶路撒冷舊城 (Old Jerusalem) 位於聖殿山 (Temple Mount) 南邊,俗稱敖斐耳 (Ophel) 的山丘上。除北面與高低不平的山地相連外,東西南三面環谷 : 東有克德龍谷Kidron、西有提洛培雍谷Tyropaeon 、南有本希農/革厄納谷Ben-Hinnom/Geheena。

聖祖亞巴郎Abram (Abraham) 時代,該城稱為撒冷 (Salem~即平安),當時的君王是司祭黙基瑟德Melchizedek (創14:18)。該城也曾淪為埃及藩屬,古埃及文獻稱之為Urusalim。若蘇厄 (Joshua) 帶領選民,攻佔許地時,該城仍屬耶步斯人 (Jebusites) 所有。若蘇厄殺了阿多尼責德克王 (Adonizedek),卻沒有佔據該城 (蘇10:3-26)。達味 (David) 攻佔了耶路撒冷,立之為京城,稱之為達味城 (City of David) (撒下5:9), 更修築城垣,把約櫃 (Ark of God) 迎入城中 (撒下6:12)。達味死後,撒羅滿 (Solomon) 更興建了聖殿 (列上7-8)。撒羅滿死後,南北兩國分治,南國仍以耶路撒冷為京,但最終為巴比倫王拿步高 (Nebuchadnezzar) 攻陷,被搶掠及摧毀 (公元前586年),「從此猶大人由本鄉被擄充軍。」(列下25:21)。

公元前538年猶太人充軍回國後,波斯王居魯士 (Cyrus) 讓以民重建耶京及聖殿,但規模很小。耶路撒冷不久又先後被埃及仆托肋米 (Ptolemy) 和敘利亞色婁苛 (Seleucus) 的希臘王朝統冶。安提約古四世 (Antiochus IV, 公元前 176-164年) 褻瀆了聖殿,又強迫猶太人希臘化,激起了瑪加伯兄弟 (Maccabees) 護教的聖戰,重奪耶京及再祝聖更修建了聖殿 (加上4)。

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攻佔耶路撒冷,更於公元37年委任黑落德為猶太王。黑落德重建聖殿,又把耶路撒冷改成為羅馬式城市。公元66年猶太人起義,對抗羅馬政權,結果在公元70年為羅馬大將提托 (Titus) 圍攻三個月後,攻佔耶路撒冷,並將聖殿付之一炬。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 (Hadrian) 平定巴爾苛刻巴 (Bar Kochba) 的叛變後,將全城予以毀滅並改建,易名為厄里雅卡丕托里納 (Aelia Capitolina),並嚴禁猶太人入城。

自公元二世紀至今,耶路撒冷先後經歷羅馬人、波斯人、阿拉伯人、十字軍、及土耳其人的統治。1948年以色列立國後,耶路撒冷被分為新城及舊城兩部分,新城屬以色列,舊城屬約旦國。1967年六日戰爭後,以色列佔有全耶京。

Old Jerusalem 耶路撒冷舊城

耶路撒冷舊城至今仍保存中古世紀風貌,舊城的城牆是16世紀鄂圖曼土耳其 (Ottoman Turks) 所建。今天的耶路撒冷舊城分四個區域:猶太區、基督徒區、穆斯林區和亞美尼亞區。

舊城共有八個城門,而當中有七道城門可供進出舊耶路撒冷城。現今所見的城門,大多數都是由蘇利曼大帝 (Sultan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) 於16世紀期間所建:杜門Dung Gate~通往西牆;熙雍門Zion Gate~鄰近熙雍山及通往亞美尼亞區;雅法門 Jaffa Gate~通往亞美尼亞區和基督徒區;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~最宏偉的城門,通往回教徒區;黑落德門Herod’s Gate~與黑落德王無關,通往舊城市集及回教徒區;斯德望門或獅門St. Stephen’s Gate or Lion’s Gate~是斯德望殉道之處,通往苦路及羊池地區;新門New Gate~不是16世紀所建,是後來加建方便基督徒朝聖者進出聖地;而唯一被密封的是最古老的城門~金門Golden Gate。猶太人相信,當末日降臨金門會重開,而默西亞會從金門進入聖殿山,進行審判。因此猶太人常在此門祈求憐憫,因此亦稱為「慈悲之門」Gate of Mercy。早在七世紀時,穆斯林統治者已封閉了金門,以防止猶太人的默西亞進入。